宏捷食品本土小麥、果乾 臺灣風味闖出國際
文/黃泓嘉 圖片提供/陳素芳
擷取外貿協會經貿透視雙周刊NO.658 征服味蕾 烘焙新食力
臺灣烘焙原物料的進口與本土比例約為7:3,在麵粉、乳製品、堅果、巧克力、糖、油脂等主要烘焙原料均仰賴於進口。想為臺灣農產品找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,秉持為「為台灣農業做點事」的理念,製粉廠出生的辜正慕於2012年創立宏捷食品,與一群在烘焙產業打轉多年的同伴,致力發掘在地優質農產品成為烘焙原料的可能性。臺灣原物料不是只能仰賴進口,藉由臺灣特色農產品,獨特的臺灣元素也能成為出口海外的競爭力。
#在地原物料開發 為農產品找到附加價值
宏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辜正慕說道:「烘焙對於臺灣來說是外來文化,這也是臺灣烘焙原料多是以進口為主。」其實臺灣農產品富有成為烘焙原料的可能性,作為西式烘焙產品不可或缺的麵粉,台灣9成以上仰賴進口,但在民國50年代栽培面積達2萬多公頃,是在美國《援外法案》後價格低廉的麵粉進口與國家政策,才導致臺灣本土小麥栽種面積大不如前。
宏捷目前以本土小麥與果乾為主要產品,「臺灣小麥做出來的麵包味道特別新鮮、麥香味十足」,這是麵包師傅吳寶春的形容。臺灣小麥粉品質可與法國、日本麵包粉媲美,除獨特風味外,辜正慕也提及國際原物料市場,國際糧商為控制市場價格,拿到手的小麥粉都放超過一年以上,品質與香氣自然有所流失。
而果乾則為臺灣果農找到新的附加價值,過往水果出口多是鮮果輸出,出口門檻卻繁多,加上鮮果保存期頂多1個月,冷藏可以更久一點,製作成果乾常溫就可以保存,冷藏可以放2到3年風味不會改變,附加價值也提高。辜正慕以鳳梨乾為例,8公斤的鳳梨經去皮、削薪、烘乾,才能產出1公斤的果乾,2021年中國大陸暫停進口臺灣鳳梨時,短短2個月宏捷就處理掉240噸的鳳梨。
加上鮮果都有自己的盛產期,如宏捷主力商品文旦,就是8月中到9月底大量出貨,過往賣不完的就變成廢料傾倒在溝渠與河流,這是由於文旦酵素含量很高,無法當作飼料與肥料處理,反而會導致畜牧動物掉肉與土壤酸化。宏捷就開發出利用文旦皮製作的文旦丁、文旦絲,文旦果肉製成的文旦餡等產品,讓文旦應用的情境一下擴充開來,製成如文旦酥、文旦牛軋糖、文旦果乾等高價值產品。
#契作管理 打造高品質原物料
不同於原物料廠商經營自身的加工廠,宏捷將加工部分交由廠商代工,選擇與源頭農友契作,在種植間距、有機農法使用上進行要求,管控品質與數量,並大力開發各種農產品的可能應用,如本土小麥製成的爆米花「麥到爆」、臺灣本土水果果泥等。提及果泥辜正慕分享道:「臺灣果泥常從法國、比利時進口,但歐洲國家不會有熱帶水果,原料反而來自印度、泰國、臺灣等,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來做?」於是說服果汁廠製作果泥,臺灣農產品又多了一種新可能。
在地原物料的使用也在烘焙界成為新風氣,讓宏捷獲得許多市場上的支持,四年一度的法國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(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),許多冠軍麵包就採用宏捷的在地果乾,如2019年由楊世湖師傅製作的「莓果蜜桃」歐式麵包,就採用宏捷的水蜜桃果乾;除專業麵包師傅,老楊方塊酥也將果乾元素,融入自身產品開發新口味;樂檸漢堡則採用本土小麥製作富有麥香的漢堡殼。
獨特的風味是臺灣本土原物料的最大優勢,也是進軍國際的武器。辜正慕說道:「如果一開始選擇與大家一樣由國外進口原物料,那我的市場就侷限於臺灣。」如安佳奶油臺灣代理可以很大,但跨出國際日本、韓國就會有其他的代理商,但如果我以本土原物料為核心,開發自有商品就有機會外銷至海外市場。
#海外推廣臺灣味 在地駐點技術指導
不同於過往原物料是賣方市場,拿到原物料就不愁賣不出去,如今各式同類型產品競爭,光麵粉一項就有美國、日本、法國等國品牌競爭。原物料廠商反而需要去研究開發,產品的特性與可應用的地方,宏捷就有兩位專業研發技師,對於產品攪拌時間、烤箱溫度、烘焙手法進行試驗,也負責新產品的開發。
原物料商還擔任技術指導與移轉的角色,新產品的研製工作反而不會在麵包師傅身上,他們通常只專注於產品的製作。由原物料商運參與連鎖餐飲的新商品提案,如星巴克、7-11、全家等,或是舉辦研習會,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廠商或店家採用自家原物料,是如今原物料商的生存模式。要推廣一款全新原物料,打入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宏捷的小麥麵粉如今外銷至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起初就是派遣師傅在當地2至3年的時間手把手教學,如何運用臺灣小麥麵粉製作麵包,因為麵粉來源不同對於溫度、攪拌程度、烘烤時間都會有所差距,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請教。當麵包師傅習慣於臺灣小麥粉的使用,當地市場就基本穩定。
而臺灣特色果乾在國際也有其優勢,無法在數量上與美國、東南亞等國競爭,但在獨有風味,如愛文芒果、金鑽鳳梨等能代表臺灣風味的水果上大有潛力,宏捷就將臺灣果乾結合牛軋糖,如文旦、金桔鳳梨、洛神牛軋糖等口味,一舉外銷至日本市場。
#個體麵包店消失 由規模化生產取代
原物料商從過往單純提供原料,到如今要負責技術開發、產品指導,辜正慕觀察未來趨勢是:「廠商不再是提供原物料,而是完整商品。」因為大環境缺工,年輕人減少投入烘焙產業,專業麵包師傅逐漸減少,誰能把原物料產品化愈好,商家要做的後續加工愈少,將會賣得愈好。相比原物料多屬初級加工產品,價格難以提高,經過二次、三次加工,甚至直接的成品,對於廠商來說價格也更有競爭力。
如今冷凍麵團、預拌粉就屬於這類產品,但處於一個過渡階段,還是需要有經驗的師傅去發酵、烘烤。辜正慕認為未來麵包店不會再從頭製作麵包,而是變身通路角色,由工廠統一製作基底麵包,再由終端商家自行加工,如包上波蘿皮變成波蘿麵包,放上蔥花、豬油就變成蔥花麵包。
辜正慕說道:「未來烘焙產業將趨向大者恆大,小者恆小。」專業高端化,如得獎麵包師傅的手作麵包店;經營規模化,如7-11、全家、全聯等,中央工廠的量產麵包。消費行為的改變,讓個體戶麵包店、社區麵包坊將在3至5年內消失,如今已悄然發生在我們周遭。
#宏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辜正慕,致力開發在地農作物成為原物料,金鑽鳳梨、愛文芒果、臺灣小麥、梨山水蜜桃都成為他們應用的產品。
#臺灣本土小麥粉其香氣與品質不輸國外高品質麵粉,如今也被得獎麵包師傅、連鎖餐飲青睞。
#如何推廣臺灣本土原物料,宏捷聘請師傅在製程的烘烤、攪拌等,仔細研究特性與新產品應用,再透過技術指導、轉移提升使用率。
#臺灣特有水果除了鮮果出口途徑,製作成果乾作為原物料運用在麵包、甜點上,獨特的臺灣風味在市場上大有潛力。